作品欣赏 --- SONY品牌的起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4250 Jessesn 发表于 2007-11-27 16:27:25 楼主
所谓“CI(Corporate Identity),即为“让大众认知企业的特征及全貌”之意。在索尼创业之初,虽然名声很小,而且日本连“CI”这个词尚未产生之际,索尼就无意识地重视到了“CI”,要使“SONY”成为驰名世界的商标。   1955年,由井深、盛田等率领的“东通工”,规模虽小,但为了展翅飞翔于全世界,制作了索尼的商标——谁都能发音的、世界通用的、由SONY四个字母组成的商标。当时,美国的钟表公司布洛巴公司向盛田建议:“用SONY商标太没名气,卖不出去。如果用我们公司的商标出售,我们就订购10万台半导体收音机。”面对这求之不得的买卖,盛田断然拒绝道:“不带SONY商标则毫无意义,我们决不依赖别人的商标”,“50年前,只有几个人知道布洛巴公司吧!我们公司就是在踏出这50年的第一步。50年后,我们要让SONY和贵公司一样驰名。”   接着,在宣布皇太子殿下成婚、日本全国沸腾的1958年,一直作为索尼商标的“东通工”(东京通讯工业公司),改名为“索尼公司”。   这四个容易发音、世界通用的字母,继承了井深在《公司成立主旨》中所表述的“自由豁达”精神,其语源为“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它没有局限于电气或者哪个特定的行业,也与创业者的名字无关。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日本被视为异类,但它充分显示了井深、盛田等人的先见之明。   以此为出发点,索尼的品牌形象一直备受珍惜,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有意识地“树立形象”的结果。盛田后来说:“企业形象可以创造,但必须有意识地创造。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展业务的。”在制造产品的同时,还要树立企业形象。既有诉诸视觉、听觉的有形的CI活动,也有无形的CI活动。   索尼的CI活动,绝不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没有请有名的设计师或代理公司制作公司标识、歌曲,也不做单纯改变公司名称之类的表面事情。索尼注重的是“人们听见‘SONY’这个名字所想到的”。如果说这就是品牌形象的话,它也就是企业所具有的文化。珍惜和推广SONY标识的同时,首先得从“实实在在的商品”开始,然后,通过广告宣传活动,融汇经营者和全体员工个性,并涵盖企业的发展、经营方针以及企业风貌等等,也就是要集企业活动之大成,一步一步地树立SONY的品牌形象。 强有力的广告语   对SONY这个诉诸视觉的商标,公司一直非常珍视,在使用方法上也十分讲究。   最早的标识,是1955年首次注册SONY商标时制作的四方形标识。其后,这个标识的形状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其间,从60年代起,为了配合对外出口扩大和品牌诉求的需要,在纽约、香港等外国企业霓虹灯广告如林的繁华商业中心,堂堂正正地推出了索尼的标识。1959年,又抓住品牌的特征,推出广告语——“来自日本的世界品牌”。此外,“ Research Makes the Difference”这一广告语也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消费者最经常接触的就是公司名称的标识,所以名称标识应该力求完美。在索尼标识的设计改良上,有一个人非常的挑剔,他就是设计师黑木靖夫(现任索尼顾问)。1961年公司改名后,在香港等一流商业地区,作为日本企业第一次打出大型霓虹灯广告。由于过去的标识用于制作霓虹灯时效果不佳,事前需要修正。盛田对黑木说:“你来试试!”黑木绞尽脑汁做出了新的标识,井用于次年上市的微型电视机广告之中。   为了使标识更为精炼,当时在设计室(室长大贺典雄)中还组成了标识委员会。1962年,再次修正并制定了使用规则,开始着手企业总体形象的设计研究。为了使SONY这四个字母作为一个整体更为对称、美观,作了好几次加工。比如笔画细了、或者S显得不平稳等等……从最初的SONY标识开始,总共经历了6次修改,终于在1973年得出了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   在迎接索尼成立35周年的1981年,有人提出制作新的标识,并向全世界公开征集设计方案,但井深和盛田都认为“还是现在的标识明快简洁”。从此,1973年的设计方案一直沿用下来,四个字母的手写体至今仍然备受喜爱。   1982年,在有形的SONY文字标识的基础上,增添了第二个有形的图案标识和第三个诉诸听觉的“语音标识”。   有人把SONY的“S”字母变体设计后征求盛田的意见,盛田建议说:“在电视广告上光用图案显得单调,假如在观众看到图案正在思考时,加一句话外音‘It’s a SONY(这就是索尼),效果会更好。”从此,索尼产品的CM之后,总会出现这样的图案和声音,形成了索尼树立企业形象的CI战略。   1975年的“ BETAMAX”、1979年的“随身听(WALK-MAN)”、80年代的“8毫米VTR便携式摄像机”系列——这些创造新市场和新生活方式的产品一个接一个地面市。最初,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产品,要让消费者知道它“是什么”、“怎么用”,宣传部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从产品策划阶段开始,宣传部就加入其中,在开发商品的同时,要考虑广告宣传用语,考虑有效的命名以及对可能影响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方案。简而言之,需要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直截了当地表述新产品的特性,这就是索尼独特的做法。比如小型盒式磁带录音机,可以让人一边走路一边戴上耳机听音乐,于是取名“随身听(WALKMAN)”;再如 8毫米便携式 VTR,可以带在包里去旅行,于是采用了“护照大小”的广告语。这些商品与SONY四个字母一起,逐渐变得脍炙人口,索尼商品的品牌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分别参照第二部第一章、第二章)。   通过这些诉诸视觉、听觉的CI活动,索尼的品牌开始遍及茶坊酒肆,索尼的形象也越来越驰名开来。 索尼在本行业的商品生产上,一贯保持索尼的独特风格。索尼一直以其——全世界最早、全世界最小、全世界最大、全世界最高的——先进技术和商品策划为武器。正因为如此,“做别人所未做”的创业精神,也充分贯彻到产品设计上,不断向世界展示了索尼的的独创性和先进性。“随身听(WALKMAN)”是如此,“PROFILE”是如此,“便携式摄像机”也是如此。   在对设计的美观程度的要求上,最为严格的是大贺——“不美观的产品,不贴SONY商标!工业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供美观而又简单易行的服务。”   60年代初,索尼的收音机市场占有率一路滑坡。为此,盛田邀请大贺(当时的第二制造部部长)说:“商品策划就全权交给你了!”大贺对此回答:“除非把设计和广告宣传一块儿交给我,否则我无法负责。”大贺把原本分散在各个设计科的设计人员统一起来,组成了设计室。由此产生的是 “黑色和银白色”的搭配方案,金属采用银白色,塑料采用黑色,简单的搭配显得精巧美观。   贯彻了大贺观点的第一种商品,是接收FM的高灵敏度收音机“TFM-110”,通称为“十一( ELEVEN)”。它打破了“收音机为长方形”的传统观念,采用了崭新的正方形设计。此外,“黑色”与“银白色”的设计方案,直接促成了“十一”的热销,成为其后索尼产品普遍采用的传统设计方案之一。   此外,索尼产品除去了多余的装饰,其朴实无华和精巧美观的风格,在70年代也大放光彩。最初的单枪三束彩色电视机面市10年后,彩色电视机市场日趋成熟,大贺决定:“以13英寸电视机为基础,以索尼的风格推出面向年轻人的电视机。”为此,大贺(时任副总经理)亲自从商品策划着手,开发出了新型电视机品牌“CI-TATION”。当时,电视机的主流设计是略显豪华的木纹格调。而“引证”去繁就简,把操作开关配置在上部,这种全新的设计在1977年5月面市后大受欢迎,对此后的彩电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0年代末,开始出现多声道广播,卫星转播和个人电脑等新媒体也先后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机事业部在继承“CI-TATION”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发新型电视机。盛田亲自向设计部门提议开发不带调频和扬声器的“监控电视”,在他的启发下,设计师们先后拿出了去除木框和控制部分的“素电视”、“裸电视”、“组合(Separate)电视”等等方案,并着手具体的设计。1980年,“MONITOR LOOK ”风格的全新机型“PROFILE”(语源为“PROFESIONAL PROFILE”)面市,其设计独到,可由多台单机组合使用,不仅适用于家庭,也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成为同行们追随模仿的对象。   去除多余的机能和装饰——索尼的这一风格,除了“PROFILE”外,在与其同时面市的“随身听(WALKMAN)”的商品策划和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1982年,大贺在就任总经理之后,就不断有意识地强调包含设计在内的产品计划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商品,要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弃时满意、下次还选索尼”,“我们要生产能打动顾客心弦的产品。”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随着公司的规模一天天扩大,所生产的新产品越来越多,过去无意识地继承下来的商品理念似乎正在慢慢失去。   大贺说:“这个贯彻始终的商品理念,正是索尼品牌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个商品理念,即使公司扩大了,即使不断地向全球化发展,即使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也能保证生产设计的一贯性。因为,从顾客的角度看,索尼永远只有一个。” 品牌形象第一   正如当初创造SONY这个商标及公司名称时所描绘的蓝图一样,索尼通过积极的国际市场开拓和多元化经营战略,大大加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特别是盛田在索尼向海外拓展之际表现出来的先见之明和果断性,为索尼作为一个“国际企业”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盛田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他面向日本与整个世界,以其视野广阔的言行和坦率的人格,作为一个“国际人”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在国内外得到许多知己。这一切,也与索尼的企业形象直接融为一体。   索尼立足电子领域,又不断超越电子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不断向新制度挑战。作为“做别人所未做”的“挑战型企业”,索尼的品牌形象被不断强化。全世界的人一听到SONY便能联想起来的“面孔”——索尼的品牌形象,正是在长期的有形无形的企业活动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1990年,美国的兰德·阿索谢兹公司在日、美、欧洲等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品牌形象调查,其结果显示,索尼在“评价度”上居世界第一位,在“知名度”上仅次于可口可乐居第二位。对这样的评价结果,大贺(时任总经理)感到格外的高兴。因为,自从大贺继井深、盛田、岩间之后接任总经理以来,公开宣布要以进一步提高SONY的品牌形象为最大的任务,并以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开展了各种经营与体制改革,在硬件和软件两个领域作出了长期的努力。   对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也表明,索尼一直位居最受欢迎的前列。此外,从1994年起,在“日本投资者”面向日本的个人投资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索尼连续2年荣居投资者“想成为其股东”的首选企业。   可以说,这一切成就是几代索尼人辛勤努力的结果。60年代,盛田、吉井隆(时任常务董事)等第一代创业者就决心:“要通过努力,不仅让索尼的顾客和员工,还要让索尼的股东,对索尼长期充满期望。”他们这样说了,更通过努力为索尼筑起了基石。如今,新一代领导人佐野角矢(现任常务董事)等又进一步推行优待股东、信息公开的措施。   1955年,盛田曾面对美国的布洛巴公司,意气风发地说:“50年后,我要让索尼公司成为驰名全世界的企业。”4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成了现实。SONY这四个字母遍及全球,索尼的产品受到男女老幼的普遍喜爱,索尼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大贺说:“SONY这四个字母是我们最大的财产。然而,品牌形象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之高?我们需要反思和整理,这将成为索尼今后的行动指针和经营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