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 每天让我们认识一个设计大师级人物~

[复制链接]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3 10:51:51
31
呵呵 赶紧得接上了哦
关于大陆地区Rhino原厂培训中心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3 11:04:58
32
今天 来跨行认识个女设计师! 吴海燕 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吴海燕纺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裁兼艺术总监。“中国要有自己的设计精神,设计师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做民族的设计!” [ 本帖最后由 402303568 于 2009-4-13 11:06 编辑 ]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3 11:13:39
33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士导师,系统设计工作室总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和交流委员会主任,
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ICADA 中国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政府津贴学者。
waitingalone 发表于 2009-4-13 20:42:59
34
好贴 顶起~~~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3 21:27:18
35
这两天好象没人气哦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5 08:29:36
36
张鎛:成就得益于两位名师
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正是“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张镈设计。
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镈设计的。
  两位名师影响至深
  张镈晚年回忆自己的建筑生涯时说:“就建筑艺术而言,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梁师思成,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修养方面;另一个是杨师廷宝,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设计实践方面的,正与梁师相辅相成。”
  张镈1911年4月 12日生于广州,其父是赫赫有名的两广总督张鸣歧。张鸣歧为宦从政几乎无可称道,在每一重要历史关口,他都作了错误的选择。他曾由衷慨叹:“宦海沉浮,改朝换代,必受牵连……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这句话给年少的张镈留下深深的印象,当19岁的他第一次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学一门不依附于人的薄技。
  1930年,张镈慕名考取了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任教的东北大学。梁思成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并与张家是世交,张镈得到了梁恩师的悉心传教。不久,“九一八”事变,东北疆土一夜尽失。张镈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继续建筑学的课程。
  1934年,大学毕业的张镈,经考试进入当时全国最著名且最大的建筑设计单位——基泰建筑事务所的天津事务所,并与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杨廷宝在同一工作室。在杨廷宝的指导帮助下,张镈逐渐成为基泰的技术支柱,出色地完成了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张镈意识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是建筑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辽阔空间,而中华民族灿烂的建筑艺术传统,也只有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才能得以弘扬光大。1951年3月26日,他毅然辞去基泰香港总公司的高薪要职,由香港回到北京,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3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担当首都建设的重任。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宾馆等众多建筑的设计任务。友谊宾馆是张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设计风格还被建筑界引为风范。友谊宾馆的设计,使年仅 43岁的张镈享誉国内外。外国建筑权威有文字评论说:“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还将张镈列为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建筑经典享盛誉
  张镈先生一生主持规划、设计、参与指导了200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在1993年8月至1994年6月由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组织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中,由张镈设计的民族文化宫荣列第一名、人民大会堂位居第二,这足以反映出一代大师的功力。
  民族文化宫从1958年开工到1959年8月建设基本竣工,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不仅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阐释着中国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所谓的“十大建筑”概念就这样产生了。此时,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经过层层筛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任务落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头上,由张镈担任大会堂的总建筑师。对张镈来说,这代表着荣誉,更意味着艰难。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相信,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其中,从选址到敲定设计图纸,仅用了50天时间!为赶在十周年大庆前完工,大会堂是“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张镈落在图纸上的每一笔都将立即被付诸实践,每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隐患。张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59年9月24日,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竣工。庆功会上,周恩来总理过来敬酒时,对张镈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检验,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已经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地标之一。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寄托,冰心曾这样描述:“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2007年12月19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将人民大会堂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回报家乡不遗余力
  张镈的祖籍是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无棣县1957年以前有座海丰塔,史称唐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距今已1300 多年。因塔身破损严重,有倒塌之虞,1957年报省批准,将地表以上塔身拆毁。海丰塔是无棣灿烂文化的象征,有民谚曰“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被誉为冀鲁三胜。长期以来,无棣人一直有重修海丰塔的愿望。1989年,张镈先生欣然答应为新塔设计图纸,并高兴地说:“应该重振唐风,恢复旧观,重修宝塔,重整寺院,乡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1990年,79岁高龄的张镈先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无棣,实地考察大觉寺旧址上的塔基,精心设计了海丰塔图纸。1991年7月12日,新塔破土动工,1992年9月竣工。新建海丰塔位于唐塔旧址以北50米处,塔高 42米,共13级,为八角楼阁式密檐砖石结构,外面一色的青砖砌就,飞檐挑角,角系铜铃。既古朴典雅又坚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风貌,又在建筑结构上有所创新。现在,海丰塔已成为无棣的特色建筑之一,与重新修复的大觉寺一起,成为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
  张镈还为无棣县设计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三馆于一体的“ 文萃阁”,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1999年7月1日,张镈先生在北京病故。按照其“叶落归根”的遗愿,张镈的骨灰被安葬在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张氏族茔母亲墓室旁。
  为感念这位举世著名的建筑大师的拳拳赤子心,无棣县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张镈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张镈的两位恩师
建筑设计大师张镈认为,自己这一生的成就得益于两位名师梁思成和杨廷宝的启蒙与指教。
  梁思成,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4年—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 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 月—1928年2 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价“ 梁思成是研究‘ 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他还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杨廷宝,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924年曾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艾默生奖一等奖。1927 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公司,是该建筑事务所设计事务负责人之一。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57 年和1965年两次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
  从20 世纪20 年代后期起,杨廷宝负责设计了南京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交通银行、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京奉铁路沈阳总站等。解放后,参加设计了南京航空学院、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和平宾馆等;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火车站、北京图书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工程方案的设计。其一生主持或参加指导设计的建筑工程达110 余项。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是他将环境、功能、施工、经济和建筑空间艺术高度综合的一个作品。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得到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赢得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好评。
[ 本帖最后由 402303568 于 2009-4-17 16:21 编辑 ]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7 16:32:29
37
女性设计师:或者一见钟情,或者永远憎恨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工业设计殿堂里,人们总是喜欢把女性设计拿出来单独定义或阐释。但是究竟什么是女性设计?有没有准确的界线?估计到了工业设计不断升华的今天,谁也很难给出哪怕稍微叫人满意的答案。
人们只能模棱两可地提出女性对周遭各种事物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然后再斩钉截铁补充说:但她们对科技化和功能性的触觉有小小的迟钝。
这种评价的前半段对现今的女性设计师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后半段却明显会惹怒许多人,第一个应该起来反驳的非瑞典设计团队Front Design莫属。她们在科技的运用上比起男性设计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加人性化。
这个女子组合有四个成员:索菲娅·拉格科威斯特(Sofia Lagerkvist)、夏洛特·霍德·蓝科(Charlotte von der Lancken)、安娜·林德格林(Anna Lindren)和凯特娅·萨瓦特鲁姆(Katja S´vstr´m)。中国有古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四个精彩的女子走到一起,至少是一部设计大片,叫好叫座。
华丽登场:让动物成为设计师
或许,Front Design的出现并存活下来本来也是一次实验的结果。
2003年,四个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女子因为攻读工业设计硕士学位被安排在一个班上,接下来的情节就如同命中注定一般依序发生:她们成了要好的朋友,开始着迷于对方的设计风格,然后欣喜于各自的设计理念十分契合,最终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世界在无声无息中多了一个叫Front Design的设计团队。在此之前,她们都有各自的工作背景,凯特娅是一位纺织品设计师,而索菲娅则一直在做舞台设计。
成立之初,她们便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随后,她们以Design By Animals这个著名系列给了一个再精彩不过的回答。
她们利用动物的活动轨迹赋予了产品独一无二的形态:盘根错节的灯罩原来是取材于苍蝇围绕灯泡飞舞的轨迹;外型像百合花一样的花瓶原来始祖竟是狗在雪地中觅食挖出来的孔;长得有点像望远镜的台灯原来拷贝的是兔子在地上的洞穴形状;那一片点缀着不规则图形的墙纸原来是老鼠啃出来的杰作;那一根顶部盘着模型蛇的挂衣架原来柱子上的坑坑洼洼真是“它”滑过的痕迹;还有乍一看以为满布灰尘的红色方桌原来全是臭虫爬过的“脚印”……
这些产品,有的真是交由动物单独完成的,比方墙纸,完全是老鼠们自由作战的结果;而更多是到自然中取采集样本,再依靠3D技术真实还原。Front Design有意在这里弱化和让度自己的设计师地位,转而充当发现者、记录者,挖掘动物们的创造天赋,使它们成了真正的设计师。
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角度,即使四年多以后的今天再回头翻看,依然耳目一新,更别说当时,想不红估计也很难。就这样,当Front Design第一次以工业设计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便立刻光艳无比。可想而知,一炮而红之后,Front Design开始邀约不断。
借力用力:那些被设计的奇观
这四个女子,不仅善于揪住那些容易流掉的乍现灵光,而且还善于借助各种外力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这在她们2004年的Design By……系列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款产品都能找到外力作用的效果。
Design By Morph中,借助电脑的自动生成功能,把经典的Panton椅和Tam Vac椅合二为一,成为新的变形椅;Design By Motion演绎的是一个花瓶跌落过程的连贯形态和情绪;Design By Gravity展示的了一盏人性化的灯:当人进入房间时它会立起并提供照明,而当人一离开它则熄灭并躺下休息,灵感源于地心引力;Design By Pressure则通过对树枝进行高压加工,创造出一种新的家具材料,再制成桌椅;还有一组可以投影出外部环境的瓶子,瓶子的“花纹”将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Design By Surroundings),甚至利用一次历时只有0.4秒的爆炸所形成的软坐凳(Design By Explosion)等等。
我想,Front Design大概是要探讨另一个问题: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到了什么阶段才算是终止?制造出成品之后?或许在其他设计那里可以得到肯定回答,但Design By……是绝不会答应的,这一系列的许多产品其不断变化的效果需要在长时间中按计划发生,好比会根据紫外线的强弱而变换图案的墙纸(Design By Sunlight)。
Front Design还有另一个作品更能体现“设计的时间范畴”被自由延长的概念,那便是她们给自己设计的咖啡厅,地板的花纹会随着人们的走动而改变,于是,往来的每个人其实都不知不觉成了设计师,也就是说设计行为并非在设计师手里就终止了。
瑞典神笔马良:把草图直接变成家具
2007年9月至11月,Front Design将工作室暂时搬到日本东京,期间她们借助多摄像头动作捕捉系统和快速成型技术,发明了一种令徒手草图变为实物的方法,诞生了极具轰动的作品Sketch Furniture(草图家具或速写家具)。
这个创意非常神奇,Front Design只要拿着特殊的笔,就可以在空气中随意画出心目中的家具(虚拟构成),她们所画的轨迹影像有多角度的的摄像头负责捕捉并合成3D图档,再输入激光成型机,最后传到可以形成真实物品的模具中,便可生成家具。
看到这个过程,才忽然想起神笔马良的故事。听过的人无不曾幻想过拥有那样一支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笔。Front Design肯定没有耳闻过这个传说,她们要自己创造传说,所以,当一件件家具被“画”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惊觉:神笔原来真的存在,只是在别处。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热衷这些偶然生成的玩意,他们觉得其中的技术成分多于设计含量,这一点的确值得商榷。或者用Front Design以前说的一句经典的话可以回答:“这些是你或者会一见钟情、或者永远憎恨的东西。”
不管怎样,Sketch Furniture轰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产品的独特,而是为其他设计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原来设计可以这样完成,草图可以直接变成家具。更让普通大众知道他们也可以用“神笔”给自己“画”家具。
北欧魔幻主义:迟来的“未来设计师”
综观几年来Front Design的作品,发现很难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形容她们的设计风格,勉强要的话,只能是:魔幻。怎么说呢,这个瑞典设计团队尽管在创造手法上仍依稀可辨北欧人的简约,但是在设计风格上却显然更偏向于北欧民族的魔幻血统——别忘了,《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全带着北欧的背景。
在2008年5月份的Design Miami/Art Basel上,Front Design展出了Magic系列,人们再一次折服于她们天马行空的表达力:一个个抽屉被打散并漂浮在空中、只用一根腿支撑着的凳子、悬浮在空中的灯盏,还有抽屉被移去只剩下两个把手的柜子。关于这些看似违背自然常理的作品,Front Design只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写着:与魔术师来合作并学习他们的秘密武器。至于这个秘密武器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并不影响Design Miami/Art Basel 把本年度的“未来设计师”(Designer of the of the Future)称号授予她们。倒是觉得,Front Design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被这样定义。
出道早期,她们就设计了悬在空中的电话答录机,还把CD机的耳塞放进玻璃瓶变成音响效果很好的扬声器,还创造了隐秘在墙纸下面的电子挂钟……可能这些不可思议的小玩意,在旁人看来,只是小女子对工业化的戏谑。但我想,这可能正是Front Design吸引我们的地方。在她们的许多作品里,总是能看到一些以前不被发现或许不被重视的东西,而经过她们之手塑造出这些东西,往往又带着温情、带着灵魂,全然没有工业时代的冷漠。显然,她们对于男性世界不带任何批判和颠覆,或者,她们不过是从女性惯有的退让思维出发,却在回避间绕出了另一片洞天。
会飞的沙发 发表于 2009-4-17 16:53:11
38
原帖由 402303568 于 2009-4-15 08:29 发表 张鎛:成就得益于两位名师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正是“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张镈设计。http://www.lineoid.com/attachments/2009/04/10804_200 ...
真正的大师。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努力与追求成就了他
 楼主| 402303568 发表于 2009-4-17 16:59:06
39
成为大师不容易啊 ~~~~~~~~~~~
waitingalone 发表于 2009-4-17 17:30:02
40
感觉女设计师都很少,学工业设计史的时候基本上就没看到女的工业设计师,全是男的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