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 模具前辈-查老的故事--丰盛大餐共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5903047 huxuewu 发表于 2009-12-10 22:14:31 楼主
本帖最后由 huxuewu 于 2009-12-15 22:07 编辑

绝处逢生 力挽狂澜定乾坤

1989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我那时在《广州华强模具厂》担任厂长。一天中午11点左右,我有一个学生叫吴卫航的(广东英德县人),带来一个客人,叫黄雄飞,是当时广州著名的台资厂《天王星钟厂》的生产主管。是阿航华南理工大学的同学。黄雄飞火急火燎地冲进办公室,也顾不得客套,急吼吼地对我说:“查师傅啊,我厂里的一套‘钟面’的模具出了大问题,这是一个关键的部件,库存只能用到今晚12点,生产线快要停下来了,老板急的要跳楼。我也没有得到你的同意,就对老板说,我同学阿航的师傅是上海来的‘模具大王’,是国内有名的模具专家,技术高的不得了,肯定能搞定的。老板立刻叫我来找您帮忙,损伤的定模镶件我也带来了,是老板娘张太太亲自开车从黄埔送我来的。”说完就将那块模件放在我的办公台的台面上。
    我仔细看了一下,是当时市面上很出名的“天王星”牌电子挂钟的钟面注塑模具的一个定模。那时,家里有一个这样的挂钟是非常有面子的。做的相当精美,被损坏的模件是定模腔的镶件。就是一个直径大约300毫米、厚度40毫米的圆形件,四周是一圈从1到12的罗马数字,字深0.3毫米,中间是粗砂纹,整个造型是用照相腐蚀法做出来的,非常漂亮。在砂纹的中间部位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碰了一个大约12X3的月牙型的疤,可能是园头的铁器碰的,伤痕是边上浅,中间深,最深处有0.2毫米。
    按常规修模的方法,这个定模镶件只要降低0.4毫米(去掉一层),重新腐蚀花纹,反面垫高0.4毫米就可以了,可是在当时国内的蚀纹水平是做不到的,因为没有花纹的“菲林”版,最近的也要到台湾,原版是日本的。不说钱,仅时间,一来一回最快也要十多天。我将这情况向老板娘张太太讲了,她头上的冷汗立刻挂了下来,她说:“查先生啊,听说你很有本事的,你帮帮忙,想想办法吧,我们从台湾来大陆开厂很不容易的,假如拖10天我们公司就完了,交不了货,误了船期,倾家荡产也赔不起啊。再说了,全厂4000多工人怎么办?我先生都快急疯了。”
     这个情况确实是很严重了。老板娘的人品也使我很感动,她是个台湾人,都快倾家荡产了,还惦记着厂里4000多个大陆的工人。我趁他们不注意,拿一截断锯片在反面的倒角处刮了一下,很幸运,没淬火,硬度在32度左右,考虑了一会儿,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我叫阿航先带客人去饭店吃饭,并且轻轻对他说:“给我2个小时”。我叫了另外一个学生朱锦耀(现中山志和公司模具部主管朱仔)做我的帮手,因为中午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只能自己动手。
     我先在定模镶件反面对准损伤的地方钻了一个16毫米的球底孔,真是好运气,离开水孔还有3毫米,不然就有点麻烦。控制孔底到型面的钢料厚度留2到2.5毫米左右。然后拿一根16毫米的顶杆,头部磨成球头的形状,截下100多毫米长,(以方便用手抓)用来轻轻打击孔的球形底部(千万不能重击),使得正面有伤疤的部位高出型面0.5左右,(用百分表测量的)然后用最粗的砂布盖在伤疤上,用一根平头的硬度25以下的铁棒(A3)轻轻的把高出的部分打回去(一定要轻),基本平了以后,再用球头打出来,再打回去,反复循环。每打一次,换一次粗砂布。反复折腾了七八个回合,等伤疤彻底看不见了,砂纹也基本吻合接顺了。再上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
    然后将球头的顶杆截下一段,和反面齐平,并且倒了2x45度角,用来填满先前在定模镶件反面钻的孔,然后烧氩焊,磨平,搞定。反面的外表根本看不出焊的痕迹,正面的砂纹也天衣无缝。
       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的做法是这样的,找一根较粗的电线,中间的铜丝必须是多股的细铜丝。剥去一截大约20毫米长的外皮。将铜丝剪齐,搞成象刷子一样。另一头固定在火花机连接电极的任何地方。再将要补纹的工件放在火花机的台面上,如果是大件,放不上台面,可用一根电线将工件和台面连接起来。操作者必须双手带绝缘的手套,穿绝缘的鞋,(虽然电流强度不高,但是安全第一)并且站在干燥的木板上。左手拿一把毛刷,右手拿前面讲的铜丝刷,用毛刷沾一点火花油,甩在要补纹的部位,右手的铜丝刷轻轻地在要补纹的部位刷动就可以了。调整电流的大小可控制砂纹的粗细。
       我和朱仔匆匆吃完盒饭,客人已经回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指着放在我办公台面上的搞好的定模镶件,只轻轻说了一句:“还好,幸不辱命。”黄雄飞和张太太看了,简直是目瞪口呆,象中了邪一样将修好的模件翻来覆去地看。我不知道怎样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心情。反正是不可思议和赞不绝口,问我是怎么搞的,我笑了笑说:“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台湾同胞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搞定它,”。
      张太太拿了10张“金牛”(1000港币)给我,我推诿了两下也就不客气了。当晚,带了一帮狐朋狗友到外面潇洒了一把,一万港币花了个精光。(1989年,一万港币也不算少了)
有同学问我:“查老师,你们是怎么潇洒的?嘿嘿。”
我说:“你小子好好学,等你学到了本事,赚到了大钱,想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不过,千万记住,赚了一百元只能用掉九十元,留一点点,不要象我那样,把一万块全花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坛币 +5 收起 理由
Jessesn + 5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关于大陆地区Rhino原厂培训中心
xuzhe19 发表于 2015-1-29 10:16:35
47
看完 怎么没人顶了!
syjie 发表于 2013-2-2 00:03:40
46
好贴呀,只是看不太懂
 楼主| huxuewu 发表于 2010-7-4 06:55:39
45
很值得一看!
ncmooc 发表于 2010-6-17 17:05:23
44
为了 引人注目 我再盖一层楼
ncmooc 发表于 2010-6-17 17:04:46
43
我了个叉 这帖子太棒了 火前留名
 楼主| huxuewu 发表于 2010-6-17 15:42:06
42
完————
 楼主| huxuewu 发表于 2010-6-17 15:38:47
41
齐心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 也该那个陈副科长有麻烦。上级公司派下来一个任务,(那时是计划经济)是一个油箱的盖子,名称叫“导流盖”。样子怪吓唬人的:

        这是用1毫米的板料拉伸成型的,有很多道工序,最后在外圆上还要成型一条螺纹槽。因为有点难,所以设计科的工程师都不敢接这个活,于是就开会讨论。这个“开会”是国营厂的一大“法宝”,任何困难,只要一开会,就可以无限期地往下拖。上级追查起来,只要说:“开过会了”,就什么责任也没有了。
        开会也挺有意思的,设计科20多人,对着这个产品图,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指责这个产品有多么多么地难做。好像在开“公审大会”斗“地主、反革命”一样,就是没有人提这个东西该怎么做,想什么办法做。
        我因为手里有一大堆图纸没有画完(有的人什么事也不做,真不公平),低着头拼命画图,也不出声。陈工虽然是副科长,但是目前我们科没有正科长,他就是“头”了,他也知道我的任务太多了,不能再往我身上压。于是大吼一声:“除了小查,谁做!”众人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吱声。实在没有办法了,一个外号叫“杨老三”的吞吞吐吐地说:“科长大人,我们都不会做,还是辛苦您老人家亲自动手吧!”其实我一看陈工脸涨得通红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也是不会做这个东东的,这个“杨老三”真损。
       提起这个“老三”,也真是有意思,他的这个外号,还是我给他起的。要说工作能力,那是一点没有,来厂3年了,就是“混”,从来也没有见他画过一张图纸,就打打杂,工资却一分都不少。他业余时间非常喜欢种“杜鹃花”,每天上班时,都会用自行车带二盆花到厂里来,上班后泡完茶,看完“常州日报”的新闻,吹完一通“花经”,然后就把花放到座标镗床的房间里,因为那房间有空调。上班的时候,一逮到空,就往“座标镗床”跑。我有一次,看得烦了,就戏弄他说:“杨工啊,现在开始评职称了。”他以为是真的,连忙说:“真的啊,什么时候评,我可以评什么?”我说:“你可以评老三。”“你骗人,职称有叫老三的吗?”“有啊,老大是状元,老二是榜眼,老三叫探花,你老是往空调房跑,去看你的杜鹃花,你不是‘探花’是什么啊!”一下子整个设计科都笑翻了。于是,杨工也就成了“杨老三”,到后来全厂都这么叫他。
    言归正传,陈科长被“杨老三”点了一下“痛穴”,不禁恼羞成怒起来,但他也是个老于世故的,不肯轻易得罪人,又想来个“一箭双雕”,把我也拉下水。于是就说:“我说杨老三啊。你好歹也算是个工程师,你到模具厂也快三年了,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这次你怎么也要露一手给大家看看。嗯,假如有什么困难么,嗯。可以和同事们商量商量。”说完,还向着我的方向努努嘴。这下子“杨老三”倒是心领神会起来。假装哭丧着脸,一步一挨地蹭到我的旁边,低声下气地说::“小查同志,你看看怎么样啊!”
       我因为上级公司已经内定我做模具厂的技术副厂长,不过暂时还没有宣布,现在碰到难的模具我当然是不能推的。而且以后厂里的事情还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行啊。虽然这个产品对我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我估计大家都没有见过是怎么做的。我何不趁这个机会,做做顺水人情,顺便提高提高大家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呢?我以后开展工作也方便些啊。(那是在国营工厂,我这种单相思可能是妄想)
       我于是就说:“杨老三,这个任务就算是你接下来的好了,奖金全部归你,但是,我小查为朋友两肋插刀,有任何搞不定的事情,我全包了,我们全科的人要齐心,要在陈工的领导下,做出点成绩给厂里看看。咱‘杨老三’也是有两下子的”说完我还象电影里的好汉一样,使劲地拍了两下胸脯。“杨老三”听了我这一番话,感动得快哭了。因为按照当时厂里的奖金基数,设计成功这套模具,可以拿15元奖金,平时一般的人每个月的“例奖”只有3元。在当时,那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啊。“杨老三”因为平时都是打打杂,从来也没有指望过那“设计奖”,这次有我给他拍胸脯,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
       一听说,连杨工都可以设计模具拿奖金,还有小查做“保镖”,科里的其他几个人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其实他们也都知道我以前在“乡镇企业”遇到名师,学了点“真功夫”,而且马上就是厂里的“头”,自然也和我亲近起来。都说要学学这“爆炸成型”是怎么做的。
       其实,这种工艺,也没有什么奥秘,解放前就有的,最经典的是上海曹家渡的“上海铝制品二十七厂”做铝水壶的工艺。我亲眼见过的。以前叫“胀型模”,现在国外流行叫“爆炸成型”。下面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产品基本上分三个步骤做出来的,如下图:

    第一次先将铁片材拉伸成像左边的一个圆筒形,然后放到如下图的胀型模里:

    利用油压机的压力(这个产品要用200吨的油压机)去挤压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橡胶膨胀后,就将那个圆筒胀成如图的形状:

      取出来再经过翻边和整形就可以得到最终的产品。就这么简单。但是具体加工的时候还有很多细节,譬如,第一次拉伸一定要四周均匀,否则会影响后道成型的效果。我在拉伸机上“表演”了“滴油花”的绝招。什么叫“滴油花”呢?
    原来啊,为了使得铁片被均匀拉伸,压料板和拉伸凹模之间一定要平行,但是单靠拉伸机的机板的平行度是不够的。在模具的压料板的4个角落各滴一滴油,(双动拉伸机的凹模是在上面,压料板是在下面的)合模后再打开,那滴油被碾开,成为“油花”,根据“油花的大小,就可以知道间隙的大小,调整控制压料板的平行度的“支撑杆”,一直调整到4个角落的”油花”一样大小,整个模具就平行了,拉出来的“圆筒”一定是均匀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拉伸出来的“圆筒”一定要加一道“车边”的工艺,否则那些“毛边”会刺破聚氨酯橡胶,会使得聚氨酯橡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合理选择聚氨酯橡胶的硬度也很重要,一般用“邵氏”70度左右的比较好。
     听我这么一介绍,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由于我毫不保留地讲解了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杨老三”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奖金。(大部分图纸还是我画的,不过很简单)他还买了“飞马牌”给大家抽,整个设计科更团结了。
 楼主| huxuewu 发表于 2010-6-17 15:37:01
40
血浓于水 施援手倾力相助那套“蝙蝠”电风扇模具试成功了,想不到市场反映非常好,于是客户送了我厂30台“试用品”,我们每个科室和每个班组都配到了一台。那时候,电风扇可算是“豪华奢侈品”,一般的家庭是买不起的。这下子全厂上下真可谓是“皆大欢喜”了,我还荣幸地担任在厂里分发电风扇的任务。
       钳工三班的班长小高平时最喜欢说笑话,我看他领了电扇后还是一付愁眉苦脸的样子,一定有什么不顺利的事。“高师傅,怎么啦”我上前搭讪道:“耷拉着个脸,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你才和老婆闹离婚呢”小高冲着我吼道:“你来看看,这个模具怎么是这样设计的啊!”我拿过图纸一看,是一套压铸模,陆工设计的,(陆工是我的远房舅舅)产品的形状倒不算太复杂,但很深,有250毫米左右:

    陆工是明白人,看了我的草图连连点头,但是在铝合金压铸模具里,中心浇口是很少见的。
      这时设计科副科长陈工来了,看到我在和陆工嘀嘀咕咕,知道我又在帮陆工出主意了,便大声吼道:“查鸿达你这个家伙,吃了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你搞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到处‘窜岗’干什么?”其实他是开开玩笑的。吓得我吐了吐舌头,拉着小高落荒而逃。陈工的小心眼我是很明白的,他至今还是个“副”的,努力了很久还没有“转正”。陆工刚调过来,他年纪大,资格老,又是高工,今后肯定会和他抢“科长”的位置,趁现在陆工刚来,还没有站稳脚跟,让他出出丑,以保住他未来“科长”的宝座。
    后来陆工想来想去还是要改设计方案,他已经明白了我讲的道理,他原来的设计肯定是有问题的,试模出不来好的产品,会让人家看笑话。我晚上到了陆工的家里,把我的设计方案给他看,经过我们二人的讨论,定了如下的方案。动模部分是很简单的,就不画了,我根据回忆把定模的方案画出来给大家看看:


    产品的浇口部分是这样的:

    图中右边的圆柱体是压射头的余料,俗称“料头”。开模的时候是这样的:(隐藏掉了定模板)

    当产品被动模硬拉出去的时候,浇口与料头的连接处被拉断,这个料头就会自动掉下来。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和模流分析软件,但是我凭10多年的做模经验可以预计到,铝水这样的流向比陆工原来的方案要好得多了。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试模的时候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产品被留在了凹模,这是做模具最怕出现的情况。原来啊,由于这个产品的形状,压铸后产品对动模和定模的附着力是差不多的,本来动模大一点点,是可以留在动模的,再用顶杆将产品顶出来,可是现在产品的底部多了一个浇口,而这个浇口又连着“料头”,(冷式压铸机是一定有料头的)这个连接部分的直径是12毫米(再小就射不满了),要较大的力才能扯断它的。光凭凸模的“包紧力”是不够的,这个情况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我和陆工站在压铸机旁发呆,也没有注意到陈副科长也过来了,他嘿嘿地冷笑了两声道:“怎么搞的,出不来啊!,查鸿达,你不是很有本事吗?”这个家伙幸灾乐祸,看他那付嘴脸,心里一定别提有多高兴了。我虽然是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但我是有一点背景的,因为我是“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大学前当过模具厂的厂长,在大二时已经为常州模具厂设计了“孔雀”牌电视机外壳的模具,当时在模具界算是“顶级”的设计,而且试模的效果很好,上级主管公司经过刘涛书记的推荐,已经内定我担任模具厂的技术副厂长,这个情况厂里不少人都知道的。现在我搞“砸锅”了,这个陈科长当然是比吃了一块“红烧肉”还开心了。因为他也很想竞争“技术副厂长”这个位子。可惜他在厂里的人缘关系不太好,希望不大。
    不管别人的冷嘲热讽,还是回到那个要命的“料头”上来吧。我拿了一把大钳子,夹住那料头,想将它扯断,可是化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断。我来火了,用一把小榔头从侧面敲,谁知道轻轻一敲就断了。这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个料头与浇口的连接处的“抗拉”和“抗剪切”是完全不同的啊。
       陆工对我说:“假如这时候有一只大手,抓住料头,轻轻一拧,浇口就会断了,那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是啊,但是开模的时候它还在料套里面啊,哪里有机会用手‘拧’呢?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怎么样可以在“料套”里拧这个“料头呢?吃饭、睡觉都在想,连做梦都在想。在半夜里,我突然想到,这个料套,好比是大炮的炮筒,这个料头,就是炮弹,据说炮弹打出去的时候是“旋转”的,原因是跑膛里有“来复线”,那么料套里可不可以搞“来复线”呢?对了!真是个绝妙的主意,但是,料套是冷式压铸机上的配件,价值很高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动它,我可以将“来复线”做在与料套相连接的“浇口套”里啊。下图就是我当年设计的带“来复线”的浇口套:

    因为压铸机在打开的时候,压射头有一股很大的力向前推料头,由于浇口套里有4条“螺旋槽 ”(来复线),强制性地转动料头,这时浇口与料头的连接处就被拧断了。产品就顺利地“包”在凸模上,这样,问题就全解决了。

    这个方案确实是个好的办法,陆工是我的长辈,自不用多说,钳工班长小高高兴得眉开眼笑,拿着那个带螺旋的料头,到处去炫耀,给人家看,陈副科长看了那个料头,狠狠地说了一句:“厉害,”真不知道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楼主| huxuewu 发表于 2010-6-17 15:35:58
39
因陋就简 且用土枪胜洋炮现在模具行业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以前国营模具工厂的人是怎样做模具的。1981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一个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模具厂—国营常州模具厂上班。因为我在上大学以前,曾经在一个乡镇企业的模具厂工作了近10年,以前那厂里的机器设备都是比较“土”的,现在到了正规的国营模具厂,而且是国内最好的模具厂,全是“洋枪洋炮”,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我眼花缭乱,那股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当时工厂的设备有:龙门铣床、坐标镗床、坐标磨床、超精磨床(外圆、平面都有)、光学曲线磨床、大型仿形铣床、大型插床、大型平面磨床(M7150)、圆盘型立式磨床、专门做冷冲模冲头的小型立式刨床、线切割机、电火花机。其他的车、铣、刨、磨等常规设备就更不用说了,应有尽有。就是没有加工中心,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看着这些机器,我的心目中充满了憧憬。我想,在这里,再高级的模具也可以做出来了。可是话说回来,再先进的设备,还是要靠人去控制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刚报到上班,厂里叫我负责的一套模具是“电扇底座”模具,记得是给南京“长江机械厂”注塑分厂(十四分厂)加工的,是“蝙蝠”电扇,当时在国内是比较有名的牌子。其中有一个定模腔是这样的(根据回忆略有简化):  


    说真的,我上面介绍的这么多“洋枪洋炮”,对于加工这个“凹模”,那真是“高射炮打蚊子”,使不上劲。仅这个300毫米深的腔,就够麻烦的了,当时虽然厂里有一台电火花放电加工机,但是加工这么深的腔,还是“望尘莫及”的,连高度行程也不够。后来还是决定用仿形铣床来加工,仿形铣床的凹的“靠模”是这样做出来的:先做一个“公”的,然后再翻成凹的石膏模。具体做法是按我出的图纸用线切割做了很多“样板”,然后在一台普通的铣床上(X53),用样板一点一点对着铣。这活讲现在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对于当时“循规蹈矩”的国有工厂的铣工来说,无异于“牵牛下井”,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最后还是要我这个本科生兼“土专家”亲自动手。其实,操作铣床是我的“拿手好戏”,假如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也是绝对不为过的。刚到工厂上班的我,很想“卖弄”一下。因为我以前是将操作铣床的“功夫”当成“武功”来练的。特别是我摇动升降工作台把手的“优雅姿势”引来了大家的围观,想不到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竟有“如此身手”。厂长老金看后笑得合不拢口。虽然是“雕虫小技”,但是在国营工厂,这种“艺术表演”式的操作却是很少见到的。
       铣完后,硬是用锉刀、錾子、打磨机,对照着样板将这个靠模的“公”做了出来。然后是翻做“石膏模”,先将做好的“公”的表面涂一层树脂,然后用木板围起一个方框,倒入调好的石膏,等到石膏固化了,去掉木板,取出“公”,一个仿形铣床的“靠模”就做好了。这种方法现在可能已经进了博物馆,但是在当时,由一个刚进厂的大学生做出来,却是非常轰动的。
       这套模具的任务是分配到一个叫杨宝兴的师傅的组里面的,他是组长,但是因为家里有特别的情况,请了长假。金厂长干脆叫我代替杨师傅,临时做一次模具组长(上大学前我可是做过模具厂的厂长的哦,员工人数要比常州模具厂多3倍),指挥整套模具的加工,我当然是“受宠若惊”,尽心又尽力了。
      好不容易等到仿形铣床加工完毕,接下来这个凹模的整形和抛光也全部是用手工来做的。这么深的型腔要搞成镜面,确实是不容易的。我和几个青年工人前后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勉强搞好。
      比较麻烦的是模腔里有一圈槽,宽度是1毫米,深度也是1毫米,当时没有加工中心和精雕机,真的是叫人“一筹莫展”,因为这条槽在产品上的造型是一条凸起的筋,是用来装饰商标的,是最直接、最醒目的外观,客户特别提醒,这里要加工得非常漂亮,否则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名牌“形象”。

    这条筋在模具型腔里是一条槽。这条槽大部分是在平面上的,但是收尾的部分是“空间3维曲线”。在当时的条件下,用机械是很难加工的。我想了一个办法,分二步做,平面部分我是利用坐标镗床来作为铣床,因为坐标镗床上有X、Y二个方向的“数字显示”,这设备在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买不到1毫米的铣刀,我就用1毫米的中心钻头来改磨,效果倒也不错,刚性也好得很。我把每一点的坐标算出来,每隔0.05毫米一组坐标数。写在纸上,然后二个工人操作,一个管X轴,一个管Y轴,我负责大声读数值。连续不停地搞了20个小时,总算将平面部分铣出来了。大家看了还算满意。
      那收尾的部分是铣不到的,按我的想法就用錾子錾出来,但是有一个姓汤的副厂长提出不同的意见,他是不懂技术的,是政工干部。他说,这个凹模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了,现在就差最后一步,你小查刚从学校出来,失手了,不是全报废了吗。他不过是随便讲一下,目的是让大家注意到的他的存在罢了。但那是国营厂,一句话把刘书记和金厂长都镇住了。金厂长特地来对我关照说:“小查,你暂时先别动手,先开个会,商量商量有什么另外的好办法。”我当时年轻气盛,十分不理解,凭我的錾子功夫,再难也可以錾出来。可是金厂长这样说了,我也不敢轻举妄动。前前后后开会开了二个多星期,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讨论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尽是扯皮和推卸责任,反而将“十万火急”的电扇模具凉在一边。将我脑中对国营模具企业的美丽光环彻底的踩烂了。试模的日子逼近了,刘涛书记是知道我的功夫的,他以前和我下放在一个“公社”里,是个“老码头”,他也不直接来找我,可能他已经将我的“底细”告诉了那个姓汤的副厂长,叫他来与我商量。那个汤副厂长也感到不好办,磨磨蹭蹭地到了我的办公室,想探探我的口风。突然他看到我台面放了一样东西,他惊呆了。原来,上大学前我狠狠地练过几年“錾字”的功夫,这在我们常州、武进一带是传统的功夫,解放前就出了名的,我充其量也可以算一个普通的“高手”(可能有我师傅九成的功力)。当时我对于工厂对我的“不信任”表示非常的不满和无奈,于是我就找了一块50X100X10的钢板,刻了大大的“蝙蝠”二个字(因为那个电扇的牌子就叫蝙蝠),放在台面上,既作为摆设,也顺便出出这口恶气。

       这个汤同志象生吞了二只活蟑螂一样,脸上的表情十分的古怪,滑稽地看着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看看这二个字的刻工,至少比模具上那二条槽要难上100倍啊。“查鸿达工程师,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有这么好的刻字功夫,为什么不对领导说明呢?”(政工干部的讲话水平就是不一般)那个汤副厂长尴尬地对我说道:“现在厂领导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请你将模具上的那二条槽用‘土办法’搞出来。”
      真是的,我的“绝世武功”在他的吐不出象牙的嘴巴里,竟变成了“土办法”。这就叫做“折腾”。我笑了笑,也没有理会他,拿出早就磨好的几把錾子,轻车熟路,不到半个小时就錾好了。唉!“土”就“土”吧,搞定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