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o(犀牛)中国技术支持与推广中心

标题: CorelDRAW Graphics Suite X4 发布信息 14 (绘图软件): [打印本页]

作者: Jessesn    时间: 2008-2-3 09:19
标题: CorelDRAW Graphics Suite X4 发布信息 14 (绘图软件):
Corel公司今天正式发布了其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的第十四个版本,版本号延续为X4,也就是“CorelDraw Graphics Suite X4”,继续与Adobe Illustrator展开竞争。Corel称,CorelDraw X4相比两年前的CorelDraw X3加入了大量新特性,总计有50项以上,其中值得注意的亮点有文本格式实时预览、字体识别、页面无关层控制、交互式工作台控制等等。 在Windows Vista开始普及的今天,CorelDraw X4也与时俱进,整合了新系统的桌面搜索功能,可以按照作者、主题、文件类型、日期、关键字等文件属性进行搜索,还新增了在线在线协作工具“ConceptShare”(概念分享)。 此外,CorelDraw X4还增加了对大量新文件格式的支持,包括Microsoft Office Publisher、Illustrator CS3、Photoshop CS3、PDF 8、AutoCAD DXF/DWG、Painter X等等等等。 作为一个套装,CorelDraw X4继续整合了抓图工具Capture、点阵图矢量图转换工具Trace、剪贴图库与像素编辑工具Paint,其中Paint增加了对RAW相机文件格式的支持,还引入了一个新的自动控制功能“Straighten Image”,可以交互式快速调整倾斜的扫描图和照片。

官方完整信息及试用版本:http://www.corel.com/servlet/Sat ... oduct/1191272117978

CorelDraw X4套装完整版建议零售价429美元,旧版升级价格199美元,将于2月份起开始出货,语言版本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巴西葡萄牙语等。 平面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R) Graphics Suite X4英文版于当地时间2008年1月22日正式发布,官方亦提供了30天的试用版。

Corel公司今天正式发布了其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的第十四个版本,版本号延续为X4,也就是“CorelDraw Graphics Suite X4”,继续与Adobe Illustrator展开竞争。Corel称,CorelDraw X4相比两年前的CorelDraw X3加入了大量新特性,总计有50项以上,其中值得注意的亮点有文本格式实时预览、字体识别、页面无关层控制、交互式工作台控制等等。

在Windows Vista开始普及的今天,CorelDraw X4也与时俱进,整合了新系统的桌面搜索功能,可以按照作者、主题、文件类型、日期、关键字等文件属性进行搜索,还新增了在线在线协作工具“ConceptShare”(概念分享)。


此外,CorelDraw X4还增加了对大量新文件格式的支持,包括Microsoft Office Publisher、Illustrator CS3、Photoshop CS3、PDF 8、AutoCAD DXF/DWG、Painter X等等等等。

作为一个套装,CorelDraw X4继续整合了抓图工具Capture、点阵图矢量图转换工具Trace、剪贴图库与像素编辑工具Paint,其中Paint增加了对RAW相机文件格式的支持,还引入了一个新的自动控制功能“Straighten Image”,可以交互式快速调整倾斜的扫描图和照片。

CorelDRAW® Graphics Suite X4 lets you tackle creative graphics and design projects with confidence. Precision tools, market-leading file compatibility and high-quality content help you turn your creative ideas into professional results: from distinctive logos and signs, to striking marketing materials and eye-catching web graphics
作者: dd966815    时间: 2008-2-28 12:21
中文版的还没有




欢迎光临 Rhino(犀牛)中国技术支持与推广中心 (http://bbs.rhino3d.asia/) Powered by Discuz! X3.2